【一座炮楼里的家国记忆】在青岛李沧区永安路39号,一栋特殊的三层建筑静静矗立在居民区中。这座看似普通的楼房顶部,六个排列整齐的小窗户无声诉说着它不平凡的过往——这里曾是日军侵华时期修建的军事炮楼。
这座始建于1930年代的混凝土建筑,外墙爬满青藤,如今却飘出阵阵饭香。76岁的孙从孝老人在这里度过了大半生时光,他抚摸着厚达70公分的石墙回忆道:刚搬进来时,这些窗户都是铁栅栏,冬天寒风直往里灌。老人指着墙面上密密麻麻的弹痕,那些都是战争年代留下的印记。
炮楼的改造史就是一部生活奋斗史。1961年,在电力系统工作的孙从孝分到这处特殊居所时,整栋建筑还保持着军事设施的原貌。没有暖气、没有下水道,12口人挤在阴暗的空间里,冬天要靠生火取暖。最冷的时候,我们全家人围着火炉打吊铺睡觉。老伴魏爱琴回忆说,当年每月40元的工资要精打细算,冬天全靠400斤大白菜过活。
展开剩余63%这座坚固的军事堡垒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。为了安装暖气,孙从孝奔波了整整十年。由于墙体过于坚固,直到2012年施工队才利用原有的枪眼成功铺设管道。同样让人头疼的还有采光问题,原本10个射击孔最终只保留了6个作为窗户,机枪眼则被彻底封堵。
随着时代发展,炮楼里的生活渐渐有了转机。2015年,老两口用拆迁补偿款购置了带电梯的新房。搬进现代化住宅那天,魏爱琴摸着雪白的瓷砖墙面红了眼眶:以前做梦都想有个正经厨房,现在连浴缸都有了。但令人意外的是,老两口仍坚持每天上班似的回到炮楼,这里已成为社区老人的聚会据点。
这座历经沧桑的建筑如今面临新的选择。有网友建议改造成抗战纪念馆,孙从孝一家则更倾向保留生活原貌。女儿透露,父亲始终把炮楼视作传家宝,这里既有民族记忆,也承载着我们全家的奋斗故事。
从军事要塞到温馨家园,这座炮楼的变迁恰如国家发展的缩影。正如孙从孝常对街坊们说的:现在的好生活,搁过去想都不敢想。耄耋之年的老人至今保留着周游列国时拍的照片,那些笑容与炮班斑驳的弹痕,共同诉说着从苦难到辉煌的时代故事。
发布于:天津市瑞和网-10倍杠杆平台-场外配资炒股-网上配资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