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:开着车在湖北的高速上飞驰,突然觉得这块地方真的有点神奇。前两年我开车从武汉去荆州办事,早晨出发前还担心会不会堵车,结果中午不到就坐在荆州路边摊吃早堂面了。真不是瞎吹牛,湖北这些年修的这些路网,确实让生活在里面的人感受到了便利。
湖北这块地吧,正好在中国地图的肚脐眼位置,东边挨着安徽,西边接着重庆,北边是河南老大哥,南边则是江西和湖南。你看它像不像一个中心枢纽?说实话,从古到今这么重要的地理位置确实不多见。去年规划部门提出的新版国土空间规划,似乎要把这种地理优势发挥到极致。我看文件里提到了武汉、宜昌、襄阳这三座城市的定位要往上抬一抬,特别是武汉都市圈搞同城化发展这事儿,想想还挺让人期待的。
咱们先聊聊武汉。有朋友在武汉东湖高新区工作,那边搞光电子信息的地方真是不得了。听他讲,这些年很多搞芯片、搞面板的企业都聚集在那儿,有的甚至冲出亚洲跑到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了。这些企业聚在一起,形成了一整条完整的产业链,从研发到生产再到销售,样样都齐全。这让我想起去年陪朋友去那边谈生意,看到的全是年轻人的身影,真是活力四射。
离武汉不远的地方,襄阳也在悄悄发力。那儿有不少汽车零部件厂,尤其是新能源车这块。我一个亲戚在襄阳工业园区工作,他说这几年当地政府硬是在荒地上建起了好几个现代化厂区。而且啊,湖北的农产品深加工也搞得有声有色。记得小时候老家常吃的随州香菇,听说现在都做成即食产品出口到国外去了。
再往西走,就到了水电资源丰富的宜昌。听老宜昌人讲,那里江面上轮船穿梭的景象几十年如一日。不过现在变化可大了,除了传统的水运、化工产业,新的旅游、物流产业也蓬勃兴起。特别是高铁通了以后,从武汉到宜昌的时间大幅缩短,沿线的荆州、潜江这些地方的农副产品更容易运出去了。说实话,去年我去宜昌旅游,在市区看到的商业活力比我想象中要强得多。
要说湖北最拿得出手的,我看还是交通。长江这条黄金水道就不说了,横贯湖北东西,给沿江城市带来了太多便利。这些年他们又拼命修高速、通高铁,建机场,如今你不管用哪种交通方式出省入省都挺方便。记得有一次去十堰出差,下了飞机发现去县城的班车没了,结果高铁居然直达县城,这种交通网越织越密的感觉真心不错。
不过啊,规划再好也得看落实。武汉都市圈同城化这事儿听着很美,但实际操作起来难度不小。像医保互通、社保统筹这些民生问题,恐怕不是发个文件就能解决的。我看网上的湖北网友也在讨论这事,有人调侃说“规划是高大上,落实在脚底”,话说得挺实在。还有城市之间的产业如何差异化定位?襄阳、宜昌真要承担更多人口和产业聚集的话,公共服务配套能不能跟上?这些实际问题都得看后续怎么破局。
让我想起美国硅谷那地方,不就是靠着产学研紧密合作才发展起来的吗?湖北那么多高校其实也算是个优势。武大、华科这些名校每年毕业那么多学生,要是能把人才留下来搞创新,真不一定是纸上谈兵。听说光谷那边现在就有不少校友回来创业的故事,这种氛围形成后带动效应应该挺明显的。
交通路网的建设可能才是区域整合的关键抓手。想想那些京广、沪蓉铁路沿线的城镇发展得多快啊!前几天刷短视频看到一个在孝感火车站旁开小龙虾店的老板,他说高铁通了后生意翻了倍。而像仙桃、天门这些地方,正在修的高速公路、国省干道连成一片后,说不定以后整个湖北内部的物流网络能更加高效顺畅。
当然咯,规划要落地还得解决空间问题。科技创新尤其是需要地方来承载的,企业得在园区、办公场所、生产基地等环境运作。湖北多丘陵、湖泊众多,怎么合理规划工业用地和生态保护地的平衡是个难题。黄冈那边的朋友就提过,他们那既要保耕地红线,又得腾出工业用地,着实两难。至于神农架那种生态敏感地区,更是得谨慎开发。
湖北这份新的国土空间规划看着挺有雄心,特别是把武汉、宜昌、襄阳三座城市定位升级,真有点区域协同发展的样子。不过未来会变成什么样,还得走着瞧。毕竟纸上蓝图终究要靠落地生根,老百姓能否真正获益、企业能否找到发展空间,这些才是检验规划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尺。湖北的朋友们别着急,好日子都是慢慢过出来的,咱们多点耐心吧。
说实话,每次回老家看到变化都挺感慨的。从前的小县城路窄车少,现在堵车堵得人心烦。但转念想想,这些不便背后却是更多人在这里安了家、立了业。当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发现跨城通勤不再折腾,家乡的特产卖得越来越好,就业机会不再非要往北上广跑时,这规划的意义才算真正体现出来了吧?
#图文打卡计划#
瑞和网-10倍杠杆平台-场外配资炒股-网上配资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